呼倫貝爾之所以有著神話般的口碑,完全得益于那片得天獨厚的大草原。這個中國境內最大的一塊草原,是北方游獵、游牧民族的成長搖籃,鮮卑、契丹、女真和蒙古族就發源于呼倫貝爾。呼倫貝爾草原和她東部的大興安嶺森林,就是這些彪悍的民族從弱小成長壯大的家園,他們從這里沖出去,在世界舞臺上打拼,累了再回到這里休養生息。公元前209年,匈奴人統一北方草原,呼倫貝爾地區就屬于三部領地之一。也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呼倫貝爾”的名稱就在馬背上的將士們心中傳頌,一直流傳至今。
蒙古包同樣也伴隨著游牧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年代。蒙古包又稱穹廬、天幕等,其搭建和拆卸都極為方便,不用挖坑蓋墻,也不用打地基,既豪放又簡約。
現如今,多數牧民已經住進了固定的房屋,蒙古包里也有地板。近年來,牧民們在國家的資助下蓋起了永久性棚圈,打了機井,買了打草機,建了磚瓦房,變游牧為駐牧。然而到了夏令時節,他們仍會趕著牛羊尋找新的牧場,走“敖特爾”(游牧之意)并不單是為了減輕冬季牧場的壓力,而是因為牛羊在不同時節喜歡吃不同地區的牧草,不同地區的牧草營養成分也大不相同。只是現在很少再能再到長長的勒勒車遷徙隊伍,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機械設備——拖拉機。
古老的游牧遷徙由勒勒車和蒙古包組成。勒勒車是游牧民族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的車輪多由樺木制成,一般一輛車能載重500公斤以上,由犍牛駕挽。兩車之間系韁,一輛接一輛,往往只需一名婦女在前面駕馭。有時可以看到十幾輛車連在一起。在轉換牧場的時候,呼倫貝爾草原上常可見到駕車遷徙的場景。
不管是馬背上的民族,還是游獵、游牧民族也好,他們在這里繁衍生息了上千年,悠揚的長調在這片草原上傳唱了上千年。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曾這樣稱北方的少數民族:“他們像鷹一樣從歷史上掠過,最大多數飛得無影無蹤,留下來的只是歷史的遺跡和遺物,零落于荒煙衰草之間,訴說他們過去的繁榮。
蒼鷹飛上藍天,影子留在地上。不知在從前的什么時候,你問牧民家在哪里。他們會指著那片茫茫的草原,那便是家。傳唱了千年的牧歌,終是絕唱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