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在,最新精品高清国产,免费无码A在线观看麻豆,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當前位置: 呼倫貝爾旅游 > 民俗地理 > 正文

話說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

來源

達斡爾族

“達斡爾”,是本民族自稱。1956年4月,國家正式確認達斡爾族為我國一個少數民族。

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在清代,達斡爾族多使用滿文,少數人兼用蒙文和哈薩克文。辛亥革命后至今,普遍使用漢文。

17世紀中葉,達斡爾族由黑龍江流域遷居嫩江流域,被清朝編入布特哈八旗。由于歷來以農耕為主,兼營漁獵業,故習聚居,并主要沿嫩江和諾敏河居住。解放前的當政者曾強令部分達斡爾人遷往呼倫貝爾草原和嶺東其他地區。

1958年8月,成立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2009年,全市達斡爾族人口共有75672人,占全國達斡爾族人口的53.8%。其中聚居于自治旗境內的為32394人。在鄂溫克旗和扎蘭屯市建有2個達斡爾民族鄉。

歷史上,達斡爾族內部的血緣氏族組織性質的社會結構和其獨特的生產方式,決定了本民族的生活習俗。在飲食、服飾、居住、交通、節慶、禮儀、宗教信仰和婚喪俗規等方面均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達斡爾族聚居區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達斡爾族崇尚科學文化的傳統得到充分發揚,一大批干部和知識分子迅速成長。除管理自治旗事務外,在全市各旗市甚至自治區黨政機關都有達斡爾族干部任職,還有的在國家機關任職。民族習俗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有的是社會進步性變化,如死者棺殮土葬的減少等;有的是受其他民族影響的變化,如和漢族一起歡度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但達斡爾族聚居區仍保留著許多敬老、待客、裝束、生活禮儀等方面的傳統獨特的習俗。如曲棍球是本民族最喜愛的體育活動項目,柳蒿芽是本民族待客的佳品等。

位于嫩江之畔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經近50年的建設,已成為全市和全自治區位居前列的農業大旗。2009年的糧食生產總量為25.3億公斤,被列為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之一,位居呼倫貝爾市第一位,全自治區第三位,而且是全區的主要大豆產區,被譽為“大豆之鄉”。他們正在“弘揚民族精神,建設農業強旗”的精神鼓舞下,推動全旗各項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創造著新的輝煌。

 

鄂溫克族

鄂溫克,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由于歷史上的分散遷徙而造成的居住地區的不同,曾有“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名稱,1957年統一族稱為“鄂溫克”。

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鄂溫克語支。在日常生活中,鄂溫克人多數使用本民族語言。無本民族文字,牧區通用蒙古文、漢文,其他地區通用漢文。

自17世紀初,鄂溫克族遷入大興安嶺兩麓狩獵和游牧,后來逐漸形成4個分布地區:一是在海拉爾河、伊敏河、輝河流域聚居的,以草原畜牧業為主;二是在嫩江西岸大分散小聚居的,從事農副獵業;三是在陳巴爾虎旗北部聚居的,從事草原畜牧業;四是在大興安嶺北部深山密林中從事狩獵業的使鹿部落(詳見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

1958年8月1日,成立鄂溫克族自治旗。在鄂溫克民族其他聚居地區先后建立了8個民族鄉(蘇木)。

2009年,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共有29321人,其中鄂溫克族自治旗10979人。

鄂溫克人善騎射,清朝把居住在嫩江流域的鄂溫克人編入布特哈八旗,并被派往新疆等地遠征、戍邊。他們也是1732年被清廷從嫩江流域派駐呼倫貝爾草原的主要組成部分,駐牧海拉爾河、伊敏河流域,后被編為“索倫八旗”。

在漫長的遷徙歷史中,由于分散聚居,各部落間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也產生了。從事草原畜牧業者,其服飾、飲食和居住、交通等習俗和活動與蒙古族接近;在嶺東農區從事農獵生產者則受著漢族和達斡爾族生活方式的影響;唯在深山密林中從事狩獵的使鹿部落保持著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但鄂溫克族在婚喪、禮儀和節慶等諸多方面始終保持著本民族獨有的特色。每年的6月18日為鄂溫克族共慶的“瑟賓節”。

新中國成立后,鄂溫克族同草原上的其他民族一樣,開始了嶄新的生活。一大批本民族的干部和知識分子成長起來,管理著自治旗和民族鄉的事務。鄂溫克族自治旗由一個純牧業旗發展為畜牧業、煤電能源、森工和林畜產品加工業全面發展的、年財政收入達13.7億元的經濟強旗。2009年全旗國內生產總值達53.7億元。民族的素質不斷提高,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使鄂溫克草原日新月異,蘇木、嘎查的電燈,輪牧包房里的音響、穿梭搬運貨的汽車、圈羊的摩托車……已構成草原新的圖畫,鄂溫克獵民的新居在林海中熠熠生輝。


鄂倫春族

鄂倫春,意為“山嶺上的人們”。

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無方言差別,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尚處在原始社會末期氏族公社階段。1951年10月1日,成立了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獵民跨越幾個社會發展階段進入社會主義社會。2009年,全市共有鄂倫春族4122人,其中鄂倫春自治旗有2564人。新中國成立后,鄂倫春獵民實現了定居。1978年以后,改變單一狩獵經濟,發展多種經營。1996年,鄂倫春獵民放下獵槍,從事農業、牧業、運輸業、鄉鎮企業和手工業等。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衣著都是用狍、鹿、犭罕、野豬、熊皮為主,住“斜仁柱”。交通用馬代步。解放后實現定居,衣食住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吃的以糧食為主,副食為蔬菜和豬肉、羊肉、牛肉、魚類等。住的磚木結構房屋。交通由大輪車、膠輪車,發展到拖拉機、汽車等交通工具。鄂倫春獵民居住村屯基本都通了電,有了直撥電話和移動電話,可以看到電視,步入了現代生活。鄂倫春族非常講究禮儀,對老人特別尊敬,對客人熱情接待。節慶除春節、新年、國慶節等外,每年的6月18日過傳統節日——篝火節。鄂倫春族民間舞蹈有呂日格仁,還有黑熊搏斗舞等。

建旗近60年來,全旗的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1億元,財政收入達1.36億元,同時一大批文藝工作者、作家和科技工作者成長起來。醫療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都有了很大發展。鄂倫春民族已經以一個有文化、懂科學、能歌善舞的民族形象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感覺不錯!您可以分享到
猜您還喜歡

呼倫貝爾最新資訊

呼倫貝爾熱門民俗

呼倫貝爾熱門景點

400-660-6177